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,除了吃月餅和柚子,月圓人團圓,同時也是跟家人團聚的時刻。
中秋節的歷史
中秋一詞,最早出現在古中國的經典《周禮》(記載周朝政治制度、禮俗制度和官員職守的書籍),但沒有明說是8月的哪一天,也有民俗學者認為中秋其實就是古代的豐收節,因為農曆8月是秋收季節,人們會祭拜土地公。
到了唐代,中秋節才變成固定的節日,相傳有楊貴妃夢遊月宮的故事。到了宋朝,中秋節開始盛行於民間;到了明朝、清朝,中秋節已經和元旦一樣,成為中國的重要的傳統節日。
中秋節的傳說
關於中秋節的傳說,最耳熟能詳的,就是嫦娥奔月、吳剛伐桂和明朝開國君王朱元璋起義反元等。
中秋傳說之一:嫦娥奔月
古時候有一名勇士叫后羿,他力大無窮,用弓射下了9個太陽,受到人民的的敬愛,而后羿也娶了一名美麗的妻子,名叫嫦娥。有一天,后羿求到了一帖長生不老藥,並交給嫦娥保管。一日,后羿出外打獵,有強盜拿劍威脅嫦娥把要交給他,嫦娥情急之下,把要吞了下去,然後不由自主地飛上了月亮。后羿回來後,悲痛欲絕,又思念妻子,只好擺上香案,遙祭在月亮上的嫦娥。
中秋傳說之二:吳剛伐桂
吳剛是一名天界的神仙,偶然中看到美麗的嫦娥,就被她迷住了,由於神仙不可擁有情慾,吳剛既害怕又想討嫦娥的歡心,於是吳剛常常在廣寒宮一坐就是一天,結果疏於職守,被玉皇大帝發去做苦力。廣寒宮前有棵桂樹,用斧頭砍,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,相傳,砍這個棵樹的人,就是吳剛。
中秋傳說之三:朱元璋起義
中秋節吃月餅,相傳始於元朝。當時在元朝的統治下,百姓民不聊生,紛紛起義對抗元朝。其中,朱元璋認為要團結反抗力量才能成功,但是政府搜查嚴密,傳遞消息十分困難。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就建議,把"八月十五夜起義"的紙條才在糕餅哩,再派人分送到各地起義軍中。到了八月十五日那天,各路義軍一齊響應,很快就推翻了元朝,朱元璋就下令把當時秘密傳送訊息的糕餅當作中秋節的應景食物,從此民間就開始流行中秋吃月餅。
亞洲各國的中秋節
亞洲地區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,包括日本、越南、韓國等都有類似中秋節的傳統節日。
台灣的中秋節
中秋節是台灣三大節氣之一,全國放假一天,應景的食物是月餅和柚子,民眾會回鄉團聚。另外,也由於經濟起飛、飲食西化和廣告的影響,人們也會在中秋節烤肉。
韓國的中秋節
韓國人稱中秋節為「秋夕」,在古代(朝鮮)是掃墓和祭拜祖先的日子,現在則是韓國的大節日,會一連放假三天,民眾會回鄉探親,業者也會大減價,吸引消費者購買禮品贈與親友。在英文中,把韓國的中秋稱為「韓國感恩節(Korean Thanksgiving Day)」
越南的中秋節
越南人農曆八月十五日過中秋節,也有人說是「望月節」。中秋節同時也是越南人的兒童節,。當晚,孩子們會聆聽關於「阿貴的傳說」和看舞獅表演,還要在中秋夜提著鯉魚燈籠出遊,向張大後會「鯉魚躍龍門」。
日本的中秋節
日本的傳統的中秋節被稱爲十五夜,中國人吃月餅,而日本人則是吃米糰子,或稱「月見糰子」。由於在秋季是各種作物收貨的季節,為了感謝大自然的恩賜,日本會舉辦各種慶祝活動表達感謝之意。另外,日本人也會賞月,稱為「月見」。
中秋節對亞洲各國來說,都是重要的節日,除了有賞月、吃月餅和家族團聚等習俗外,從古至今,都有許多藝術創作在描述中秋節,如繪畫、詩詞等,只要稍加留意和研究就可以發現,其實中秋節蘊含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心血結晶,吃著月餅和烤肉的同時,也應該慎終追遠;抬頭看月亮時,也應該「低頭思故鄉」。